0898-08980898
个/性/化/教/育/行/业/领/跑/者
当前位置: 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APP > 课程设置
2024/08/14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有着新的使命、目标与特征。高校应以课程设置为核心,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校园文化为支撑,增强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以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提升劳动育人实效;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3月,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作出了系统规划。高校应当毫不动摇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有着新的使命、目标与特征。本文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打造劳动教育结构新模式、构建劳动教育内容新体系、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建立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新机制等方面。
一是打造劳动教育结构新模式。高校应当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坚持“五育并举”,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注重育人实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引领,以体力劳动为具体形式,打造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创新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构建劳动教育内容新体系。围绕培养方案,构建以劳动素养为旨趣的学科育人框架,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内容。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服务体系,融入理论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各个环节,在氛围营造、课程设置、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支持保障方面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新体系。
三是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意见》明确要求“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出“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对此,高校应当发挥育人合力,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三者整体协同、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家庭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居家劳动的锻炼,社会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补充,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四是建立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新机制。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培育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品格以外,还应彰显劳动教育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完成相关专业工作的劳动能力、解决实践问题的劳动能力等。构建以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素养、劳动成效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过程和结果、定性和定量、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既有物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有智能化时代对劳动形态的新挑战。《意见》也明确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于高校而言,着力破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爱游戏手机版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健全劳动教育激励保障体系。
一是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以往的劳动教育中,部分高校对劳动实践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手段和科学考核评价标准缺乏实践探索。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真正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爱游戏手机版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是要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仍然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缺乏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劳动意识、价值观念等的培养,未能有效塑造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破解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将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列入教育实践考核中,使学生生成参与劳动实践的原生动力;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资源,建立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的联动机制,强化课程的资源保障与支持力度。
三是要加强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随着劳动的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发展,劳动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政策背景下,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进行系统评价可使劳动教育实践更具实效性。对此,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劳动教育,探索完善“互联网+劳动教育”模式。
四是健全劳动教育激励保障体系。劳动教育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需要参与主体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劳动教育激励保障体系,对教师提供政策经费等激励机制的支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社会、家庭对于劳动成果的认可。
高校应以课程设置为核心,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校园文化为支撑,增强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以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提升劳动育人实效;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应具备理论性与实践性,以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品质的养成为目标,在学校形成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浓厚氛围,确保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应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以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课程理论部分强化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和认知,引导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课程实践部分要求学生亲历居家劳动,以家校协同共育作为突破口,鼓励家长成为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同行者;参与社会劳动,拓展校外劳动资源,依托校外社会力量和各行各业的专业力量,创建健全的社会实践平台,开发多样的社会实践岗位,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可着重推出以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课程,日常生活劳动可包括居家劳动和宿舍劳动,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服务性劳动包括社会实践体验和公益志愿服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赛事志愿、校园建设、学生服务等活动;生产性劳动包括创新创业活动和就业能力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等活动。
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能够有效承载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系统宣传教育引导和校园文化机制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优势,逐步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彼此支撑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一是充分运用校报、官网、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平台,立体化宣传劳动教育爱游戏官方。二是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讨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端正劳动态度,激发劳动兴趣。三是要大力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社团活动,举办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四是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园。劳动模范是劳动者群体的先进代表, 一线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群体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宝贵财富,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学习各行各业劳动者杰出代表的思想和事迹。
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效率,为推动各项工作进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深度参与,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多部门、各学院的联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资源整合、高效联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需要纳入学校的大数据平台,有效实现学生劳动项目的选择、学习、管理和评价。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等群体特点中,以创新模式提升劳动教育育人实效。以“信息化”手段满足“个性化”需求,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放置“云端”,开设“菜单式”劳动项目,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简单操作即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实践项目,实现“线上下单、线下参与”的劳动实践新模式。
一是劳动教育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任课老师在信息平台线上发布劳动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劳动实践项目,随后按照选定的时间和地点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任课老师通过系统的实时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学生通过考核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二是劳动实践成果的信息化建设,学生可以通过考核平台随时随地将自己日常劳动过程上传到系统,系统记录归纳学生的劳动参与情况,学生可以实时导出“劳动教育实践成绩单”。
构建劳动教育激励保障机制,需要从学生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合理课程设置、科学的系统评价,充分发挥评价激励的导向功能,实现教育主体由被动劳动向自觉劳动的转变。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表彰机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实施劳动成果与综合素质测评融合机制,对劳动能力、劳动结果、劳动参与度等指标进行赋值,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实施长期记录评价考核机制,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可以随时导出“劳动教育实践成绩单”,反映学生参与劳动过程,对其未来求职升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提供有益参考;建立表彰机制,在评价考核过程中加强物质性和荣誉性奖励,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果。
二是要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制度化开展。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统筹劳动教育工作,从顶层设计、教学研究、文化宣传等多方面搭建多部门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相关职能部门老师、校内外实践导师、劳动模范为辅的师资队伍,讲好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带好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确保经费保障,将劳动教育激励经费纳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为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设施、劳动教育系统平台、校内劳动教育场所、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爱游戏手机版地建设等工作提供充足经费支持。健全考评体系,对各职能部门参与实践指导、任课老师的劳动教育活动、二级学院主题活动开展效果等进行督查,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将其结果作为评比示范单位、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的依据来完善教育教学奖励机制。
总之,以实践育人为目的、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重要路径,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依托劳动实践课程设置,营造劳动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劳动信息化评价平台,完善制度建设,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进行全面深入探索,是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